外交视界 | 普什图人独特的部落文化
作者简介
张敏 1959年,国家选派至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学习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1962-1969年,毕业后在驻阿使馆工作;1969-1978年,先后在外文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翻译;1979-1983年,任驻阿富汗使馆随员、三秘;回国后在外交部亚洲司任二秘、副处长;1990-1993年初,任驻阿使馆临时代办(一秘、参赞衔);1994-1996年,任亚洲司参赞;1996-1999年,任驻清津总领事;2000-2008年,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期间,2001年底-2002年初,率工作小组赴阿筹备复馆工作并担任使馆临时代办。
△ 向上滑动阅览
普什图民族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两侧的广大地区,总人口大约5800万(202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部落群体。他们遵从一套古老的不成文准则,称为“普什图瓦里”(Pashtunwali),其字面意思是“普什图人的品格或行为方式”,提倡自己独特的部落精神,体现的是普什图族部落文化。其产生根源可以追溯至前伊斯兰时代,迄今仍然在农村部落社会广泛使用。
普什图瓦里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召开部落首领、长老、宗教领袖参加的“支尔格会议”(Jirga)形式解决重大问题;推崇勇敢、尚武精神,抗御外敌,捍卫独立自由,维护个人、宗教和部落的荣誉和权益;殷勤待客,客人至上,让客人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保护客人,宽恕仇敌;恩怨必报,血亲复仇,等等,深深影响着普什图人的社会生活。
当代普什图语著名诗人、作家古勒帕恰·乌尔法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故事:1960年代,阿夫里迪(Afridi)部落的青年塔马斯·汗外出办事,途经穆曼德(Mohmand)部落的山区。一路上天清气爽,他的心情很好。他肩上背着一支性能良好的枪,觉得随身携带着它,安全就会有了保障。
穆曼德部落的小伙子巴纳拉斯·汗见到这个陌生人打从村旁路过,深深地被他肩上的那支枪所吸引,忽然间产生了想要夺枪的冲动。于是跟随塔马斯身后,走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突然向他大喝一声:“喂,把枪放下再走!”塔马斯听到有人要“下”他的枪,迅即闪身躲在一块山石后边,观察情况。
心里想,要是真的被人家缴了械,那可是终身的耻辱啊。可又一想,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一旦打了起来,穆曼德部落的人都会出来助阵,事情可就闹大啦。但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独自一人应战,无论如何不能当孬种!在双方对射过程中,巴纳拉斯头部中弹身亡。
穆曼德部落的村民们听到枪声,高喊着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塔马斯赶紧逃离现场,见山间小溪的岸边有一座房屋,便进屋寻求庇护。他有把握,即使房屋主人是穆曼德部落的人,也是决不会把他交出去的。
片刻工夫,一群持枪的村民追到屋前,对房屋的主人米尔·阿克巴尔·汗说:“我们看到枪杀你儿子的凶手进了你家的屋子。巴纳拉斯可是我们的好青年啊!”说话之间,巴纳拉斯的尸体也被抬了过来。米尔·阿克巴尔·汗见到儿子的尸体,极其悲痛。
塔马斯见此光景,心里有些恐惧了,埋怨自己把自己送到了死神的手中。刚才要是进了另外一个人家该多好!米尔·阿克巴尔同样非常尴尬。一时间头脑里闪过要为儿子报仇的念头,恨不得马上把刀子架在凶手的脖子上!转念一想:假如是我的儿子先动手,而人家只不过是为了自卫,那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他是前来向我寻求庇护的,我有义务保护他。这种矛盾的心理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决定:接受儿子死亡的现实,宽恕杀死儿子的人(塔马斯)。
于是他对在场的众人说:“幸亏塔马斯杀死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我的儿子,要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没有权利做决定了。我现在要对大家说:我宽恕了塔马斯·汗,你们谁也不能伤害他,因为他是来向我寻求庇护的。我不想破坏普什图人的规矩,不能伤害抱着希望前来投靠我的人。否则,不仅败坏了我个人的名声,也有损于整个穆曼德部落的声誉。我相信你们一定是不愿意看到我们穆曼德部落因为不遵守先人的规矩而留下恶名。”
人们都被他的话说服了。塔马斯·汗在穆曼德部落人们的护卫下安全地返回了自己的村庄。
这个真实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完全全地遵循了古老传统的普什图瓦里的准则。
不过,普什图瓦里推崇的尚武精神,也养成了一些普什图人争强好胜、桀骜不驯的性格,他们不愿意接受政府的管理,不能容忍别人的侵犯,遇事习惯于用武器“说话”,解决问题。
• 阿卜杜·拉赫曼·汗
这方面,埃米尔阿卜杜·拉赫曼·汗(1800-1901)颇有亲身体会。他在自传《生活的回忆》中写道,他在位21年,总共使用武力镇压了40多起地方造反,甚至进行过大屠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暴虐的君主也曾处理过一件棘手的“案子”:他亲自向东部的辛瓦里(Shinwari)部落地区任命的行政长官,不受当地群众待见,并且遭到杀害。
这位行政长官特别爱吃鸡肉加米饭,经常向当地百姓摊派鸡肉、黄油和大米。老百姓多次请求他改掉喜欢吃鸡肉的习惯,可是他却依然旧习难改。最终,老百姓忍无可忍,经过商量,枪杀了这位行政长官。埃米尔拉赫曼接到报告后十分震怒,下令马上逮捕所有凶犯,押送到首都,他要亲自给他们定罪。凶犯很快被带到他的面前。
埃米尔对他们怒吼道:“你们为什么杀害了我为你们任命的行政长官!?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阿卜杜·拉赫曼·汗,今天我要让你们尝尝我的厉害!”埃米尔原以为,经他这么一吓唬,这些人肯定谁也不敢承认是自己干的。所以要想迫使他们认罪他还得使出各种手段。
这时,一个年轻人向前跨出一步,坦然自若地说:“埃米尔先生,不错,人是我杀的。”埃米尔听罢,一时语塞:“怎么,是你……”青年人说:“请您允许我先把事情的经过说完,然后任凭埃米尔您处置。”埃米尔怒气未消地说:“好,你说吧。”
年轻人说:“先生,我杀死行政长官,不是要反对您埃米尔先生。我们本来一直是非常尊重行政长官的。无论他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愿意为他效力。可是,他实在太喜欢吃鸡肉了,不断地向我们索要鸡、油和大米。我们反复地劝说他,甚至召集支尔格会议向他进言:我们愿意为您宰羊,提供羊肉,摆羊肉宴席,也愿意为您提供其他任何服务。可是您为什么偏偏爱吃鸡肉呢?我们的埃米尔是一头雄师,我们普什图人都是豹子,而吃鸡肉那是狐狸的爱好啊!恳请您别再吃鸡肉啦。可是他就是听不进去!可见,他就是一只狐狸。狮子、豹子跟狐狸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我们只能把他杀掉。埃米尔先生,事情就是这样,请您发落吧。”
埃米尔一边听着他的陈述,脸上的怒容渐渐消失。等到他把话说完,竟然笑了起来,当场下令:把所有肇事者全都放回家吧。
• 普什图游牧妇女在庆祝婚礼
普什图人以慷慨好客闻名,把招待客人视为应尽的义务。每逢朋友到来,宾客临门,他们都是热情相迎,以礼相待,请客人进家中最好的房间,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款待,饭后还要请客人品尝各种各样的点心和水果。
关于农村的待客方式,我们最初在课堂上学到一个单词“胡吉拉”(hujra),知道其字面意思是“客厅”。后来有一次乘车下乡,才头一次见到胡吉拉的样子,觉得管它叫“客舍”更准确些:春、夏、秋三个季节,在村头树荫掩映下的一片非常整洁而开阔的平地上,摆放几张沙发椅和一些“绳床”(木质床架),专门用来招待任何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过往客人。村里的头面人物出面,陪同来客品茶、聊天。
到了天气寒冷的季节,同样的家具转移到室内,屋子中央设置炉灶。主人会尽量为客人提供丰盛的食品和舒适的住宿条件,要是骑马来的客人,还要为他照料马匹,无微不至,尽量使客人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们对待客人,不管他是从哪来,到哪去,是否是穆斯林,均一视同仁。修建胡吉拉的费用通常由村里的有钱人出,有钱人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
• 普什图部落正在开会议事
普什图瓦里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召开“支尔格会议”,协商解决家族、村落或部落面临的重大问题。参加议事的通常是几位或十几位部落头人、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有影响的头面人物,其参会资格是众人公认的。地点选在村旁的树荫下或者清真寺里。议题是解决牧场、耕地、水源等问题上的争端,处置破坏风俗习惯的行为,调节继承和让与方面的纠纷。
一旦形成决议,相关各方都得遵照执行,违者如果情节严重要受到惩罚。除此之外,解决村民之间或家族之间的纠纷或婚丧嫁娶等具体问题,通常只有三两个人参加,进行调解或者撮合,达到使当事各方满意的结果,叫做“马拉卡”(Maraka)。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支尔格会议在国家生活中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1747年阿富汗建国时,阿布达里(或称杜兰尼,Durrani)部落和吉尔扎伊(Ghilzai)部落的主要首领和宗教领袖在坎大哈召开大支尔格会议,讨论普什图人的政治前途。最终,将出身于阿布达里·萨杜扎伊部落的一位年轻的部落武装军官阿赫马德·汗推举为国王,称其为阿赫马德·沙赫(Ahmad Shah),建立了杜兰尼王朝,统一的阿富汗国家从此诞生。
此后,支尔格会议进入到国家管理层面,称为“大支尔格会议”(Loya Jirga),每当阿富汗国家或民族面临重大变化和事件时,如制定宪法、决定战争与和平、采取重大外交行动等等,由国家元首临时召集并主持,作出重大决定。与会者包括来自全国各省的民族、部落、宗教、社会代表人士,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
在阿富汗的历史演进中,普什图瓦里与伊斯兰教也在不断融合,吸纳伊斯兰教义,并把遵从伊斯兰教法作为基本行为规范。塔利班创建人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在获得“埃米尔”称号时,就是身披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衣冠冢里的长袍,接受众人欢呼的。
-End-
文字 | 《五进阿富汗》
作者 | 张敏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